英国365网站材料化学专业自2014年创办以来,依托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及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技术等领域,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专业以培养“宽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拔尖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及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课程体系重构:理实交融育新才
三维架构夯实专业根基
材料化学系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起"基础理论-前沿研讨-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专业重点打造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综合设计研讨》等7门课程获评校级示范课。针对产教融合痛点,创新设置"近实践类课程"模块,通过"理论教学+虚拟仿真+企业课堂"的多元组合教学模式,提升实践、实验课时占比。这一改革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实现学生从知识建构到工程应用的无缝衔接。教师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开发的《材料化学》慕课被80余所高校学生学习,累计访问量突破1.45万人次。

螺旋培养锻造创新能力
围绕材料合成、表征等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构建了"认知-验证-综合-创新"四级递进式教学链条。在分阶段教学体系中,本科生从大二的实验基础训练逐步过渡到毕业前的综合创新项目。近五年学生团队斩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57项,其中牟迪团队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在《高等化学学报》发表,受到编辑和审稿人高度认同。
二、教学范式革新:四维协同强根基
三融教学激活课堂生态
材料化学专业首创"理论前沿结合、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新范式。通过"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引入《Nature》《Science》级科研成果案例,开发慕课资源1000学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项目驱动贯通培养链条
100%的专任教师担任"科创导师",近三年指导本科生开展光电催化、光热转化材料等十余个产业化项目研究,形成"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实验研究-成果转化"全流程培养链条。在此机制下,本科生参与申请专利、发表SCI论文共20项。
三、育人成效彰显:双优格局树标杆
价值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深挖"钢铁报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张之洞工业救国思想融入专业课程,建成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并有6人次获校级一等奖、优秀奖,一门课程获第二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二等奖。通过"材料人讲中国故事"品牌活动,邀请苏州清陶能源公司的固态电池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何泓材教授等领军人物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赴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淬炼计划"实践教学。2022届毕业生何茜扎根武汉华星光电,带领团队攻克柔性OLED屏幕量产技术难题的事迹,彰显“肯干、能干、实干”的育人成效。
升学就业实现量质齐升
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突破50%,多名学生进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就业学生中,112人入职京东方、三环集团等产业链龙头企业,20%主动选择赴西部参与新能源材料基地建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的特质给予高度评价。
四、社会服务增效:教研反哺促发展
过去五年,我团队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发表SCI论文100篇,推动材料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在先进光电领域,研究团队针对湖北省化工业有机污水排放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开发出具有光热水蒸发提纯和光催化污水降解净化双重功能的光热催化蒸发器技术,该技术仅依靠太阳能即可实现高效污水处理。此项技术于2022年获得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并与湖北京山亚鑫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推广协议,研究成果落地后可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和能耗。在新能源材料与储能技术方面,研究团队深耕十余年,获得30余项专利,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领域。与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1.5亿元技术转让协议,共同推进硅碳负极材料项目,项目落户随州高新区,预计年产值可超200亿元,年贡献税利超30亿元。此外,团队还与江苏丹阳、苏州等城市的镜片和氢能产业链开展了深入的研发合作,推动了材料科学的创新应用,促进了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合作成果不仅加速了技术转化,还为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